教师的文凭
看到一个醒目标题:⾼中教师要研究生,中小学教师队伍“⽔涨船⾼”心里不噤想,又在唱⾼调了。
用一个“又”字,是因为几年前就听到过这种声音,而且被吓得赶快去拔⾼自己的学历,怕下岗呀!通过拔⾼速成,在小本本上复制好自己的光辉形象,大印一盖,我也成本科生了。我还算老老实实一节不落地听了三年的课,有些人三年下来一次课没听也顺利毕业了。但是本本內元素含量都一样,同一大印有效。这两年,却不常听见用学历来作下岗的话题了,大概通过几轮紧急地拔苗助长,小学大专化初中本科化已基本达标,谐和
定安也得到重视了吧。
不过,我还是有个疑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06年3月提到的国中目前余下的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人员现在是清退完了还是他们都拿到了相应的凭文?而且这个数据也许未把国全所有乡村教学点的代课人员全部统计进来。又,据称解决代课老师的问题不还没有最后的时间表。在这种状况下,什么研究生和“⽔涨船⾼”的说法有多大意义?⾼调

合点缀粉饰而已,就像上级说什么什么时候实现什么什么目标,结果越往下越落后的地方越提前完成这些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拿我所在的地方说吧,中小学均存在代课人员,而且不能按编制⾜额请到合适的代课教师。尤其是在小学,初中未毕业的人教小学也不⾜为奇。可是06年县里已停止招录小学教师,招录中学教师的原则是宁缺勿滥,底线已是本科了。这些本科先生们又不愿下乡,大多待在城镇学校,而且也不会自掉⾝价去小学施展拳脚。一些村级教学点实际已是名存实亡,因为没人愿⼲这个,待遇太低。当然,乡村的条件太差,即使是从毕业走到业失的“正规军”也不愿屈就,人家出去打工比这強多了。前不久还看过一份调查报告,说的是如今城里的大学毕业生即使呆在家里让老人养着也不愿到西部或者其他稍微艰苦点的地方去就业,本来从乡村走出去的大生学毕业了宁愿在城里“流浪”也不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新出台的支援西部就免还助学款贷的条例,据说响应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多。这种情形下,一些乡村的孩子,要么(暂)不上学,要么只能到稍近一点的学校就读了,同时,得有家长陪读。连最起码的读书条件都没有的时候,那些专家们所谈的教育公平只是现代乌托邦而已。
抛开“回来的都是没人要的”这个玩笑不说,已经招录的大生学工作表现到底如何呢?恐怕也有点问题。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凭文跟能力是不是成正比,我相信知识⽔平上他们大多能对付过去,可是教师更需要的应该是爱心与耐心、责任感与使命感,而这是与凭文无关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毫不客气地讲,现今的新老师跟原来的老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周边的反映看,说新老师们強调待遇抱怨环境的多,真正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教学的少。当然,这样说也许有失偏颇,真正那样的也许只是少数。不过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教师形象的东西冒头(当然不排除的确有一些败类混进教师队伍做出不少让人不齿甚至罪大恶极的坏事),人们往往就会做出

烈的反应。痛心疾首还是关心,让人头疼的是不明真相的人往往添油加醋散播谣言。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教师毕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孩子们能否担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历史任务。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度期待值决定了教师得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便注定了你得像一个公众人物。不仅要有相当的学问,更要能以⾝正人。在越来越強调以人为本的时代里,教师却要放弃一些本属一般人正常的言行而尽量避免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坦率地说,办让民人満意的教育,这⾼度不是随便就可以达到的。对于新毕业的教师来说,在个人言行或者形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是他们所难以接受的,充分张扬个

是他们的主打理念。他们的思想观念也许是全新的,但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在由精英教育转为公(平)民教育的过程中,新与旧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会很

烈。老教师缺的是新理念新方法,新教师缺的是踏实与奉献。打破传统与继承传统的度很难掌握,精华与糟粕也难以区分,掌握好这个标准对谁来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难度。当然,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相信所有的老师都能把自己所缺乏的补充补⾜。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发达地区或者说城市里的教师按“⾼中教师研究生、初中教师本科生、小学教师专科生”来要求应该是可行的。不过就算从现在起这样要求,我相信如笔者所在地一样的广大西部地区也是执行不下去的。一个理由:凭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本没人愿来。而且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势头正不断加剧,所谓的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都是口号

本没什么效果。实事求是地说,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在不断下降而不是如宣传所言的有了多大多大的提⾼。相信家国正是看到了这种情况,才于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开展小教大专班定向生培养计划,通过免除所有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的办法昅引成绩优异并有志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生学就读此专业,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换⾎创造良好的渠道。不过对七八个县市而言,每年两百的名额还是太少。而且据笔者所闻,家境稍好一点的优等生很少填报这个志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未来和乡村小学教师这一角⾊等同起来。
现实就是如此,有些人只会看形势一片大好,而忽略了

光很少照到的角落。一位极

悉的小学校长经常抱怨说:他所在的乡缺编十六七个,有的教学点不得不撤。自己无数次向上面反映过,可是几年了也没解决。现在只求把局面勉強支撑下去,至于教学质量的提⾼,开会时的口号而已。要是哪天能分两个新老师来,即使是中专凭文,也可以谢天谢地了。
M.uL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