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性
人

之善与恶,几千年的话题,经久不衰,最典型的三种结论是:

善论,

恶论和人

无所谓善与恶或有善有恶论。
在国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的

善论。“人

之善也,犹⽔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无有不下。”人之初,

本善。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而发之,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非思耳矣。”…
荀子的

恶论。“人之

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

,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有好声⾊焉,顺是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告子的“

犹湍⽔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

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之无分于东西也。”
董仲舒的“天两,有


之施。⾝亦两,有贪仁之

。”
王充的“论人之

,定有善有恶。”
…
在其他的一些家国也同样有许多哲人论述过人

的善恶。
北非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曾这样写道:“天主,请听我说,人们的罪恶真可恨!而当一个人这样说时,你就会怜悯他,因为你创造了他,但并没有创造他⾝上的罪恶。谁愿意告诉我幻时的罪恶?因为在你的面前,没有一个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生一天的婴儿。”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当人们还处在自然状态时,他们已生活在一种战争状态中“这是每一个人反对每一个人的战争。”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人

本来就是恶的。
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最初,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彼此之间似乎既没有任何道德关系,也没有任何义务,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既无所谓琊恶,也无所谓美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或者人

本善,或者人

本恶,或者人在本

上对善恶都同样容易接受。”但比较起来,人

善的倾向似乎比人

恶的倾向更有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却认为“人

本恶这一基督教的学说,比起另一种学说,即人

本善的学说来说,是更⾼明的。”
…
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先来看看“人

”这个词。从最原始来说,人

更多的是自然属

“善”与“恶”这两个词,在当时也丝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两个词是后来才出现的,属社会道德的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团体、部落、家国和种族的形成,人

的社会属

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曾这样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菗象物。在其现实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人

包含了自然属

和社会属

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人

更多的是指其社会属

。
再来看看“善”与“恶”这两个社会道德范畴,既然是社会道德范畴,那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地方,不同的习惯,都有不同的理解。恩格斯也曾这样说过:“善恶的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它们经常是直接地相矛盾的。”“善”与“恶”本⾝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就有多样

,因此多样

的标准,必然导致

据其判断的结果的多样

。再加之对标的“人

”本⾝属

等角度的不同侧重,那么人

论的三种主要结论,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它结论也就不⾜为奇了。
由此也可见,菗象地谈论人

的善与恶,是毫无意义的。
2002年9月19⽇
m.uLixS.cOM